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荆州市十佳青年记者风采
我想成为能够寻求真理的人
荆州日报产经周刊部、荆州日报驻荆州开发区记者站记者刘娟
对我而言,选择新闻工作,是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从事新闻工作,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喜悦,追逐梦想的激情释放,和自我价值体现的满足。
从2009年踏入荆州日报那天起,我就为自己选择一条充满激情的道路,不在采访、就在采访的路上是工作的特色,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次历练,都是一次洗礼,只有热爱才能坚持。
短短几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明白,记者不应当只是社会进步的旁观者,不应该只是事件发生时的看客,记者应当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应当做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应当做一名敢于担当的建设者。
2012年3月,荆州日报驻荆州开发区记者站成立,我主动请缨成为驻站的首批记者之一。在这里,我下工地进企业,从塔吊林立的土地上,见证项目建设的热潮;我们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发现引领企业由弱变强的精神力量。我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长江镍业打下首根桩的瞬间,伟特电子临时厂房里忙碌的生产车间,华讯方舟前期推进的“荆州速度”,佳海浙商工业园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你见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想成为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及时反映百姓呼声,正确疏导舆论热点,为深化改革凝聚智慧,为社会进步聚合正能量。
用行为践行正能量的传递
荆州晚报民生要闻部主任 王媛
我进入荆州晚报工作已有9年。在这些年里,我主持了获得湖北好栏目奖的民生栏目《便民桥》,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策划和组织了荆州市面向社会有奖征集52条道路名、荆州市“三优一满意”竞赛等报道活动,为千万个读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
今年,我负责晚报的民生要闻部,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和报道。年初,节俭风吹来时,我组织部门记者在全市媒体里率先对“光盘行动”进行报道,并一直进行跟踪,用“荆州超6层人打包”、“春节前晒账单”等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市民勤俭节约。在雷锋日,部门记者全部走上公交,采访为老弱病残让座的热心人,传递爱心;植树节里,我策划与单位合作栽植读者林,一起为荆州播绿;母亲节时,举办了《感恩母亲 免费观影》的活动。
今年6月,围绕荆州中心城区窗口行业“三优一满意”竞赛活动,我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和推进,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其中居民观察团活动,受到了社会良好反响。通过活动,更加规范了我市城区窗口行业服务品质,提升了市民文明意识,推进了荆州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还经常带领部门的记者编辑上街为社区打扫或进行文明劝导,有时也会为灾区筹款。我认为,在编辑部,要积极向上快乐工作;在社会上,要公益感知快乐,不断地用心去发现真善美,用行为去践行正能量的传递。
追逐理想 青春无悔
荆州电视台访谈栏目《荆州骄傲》制片人王慧
新中国的第14个记者节,是29岁的我人生中第9个记者节,从书生意气的同学少年,到抱负满满的成熟青年,最好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我挚爱的新闻事业。
自2004年加盟荆州电视台,从此便开启了一段新闻理想被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每一个不可预知的晨昏,我们总是和男同事一样,领了采访任务便匆匆上路,很有点仗笔走天涯的豪气。也许在生活中,我给人的印象是怯生生,文弱弱。当我作为一名记者上路,就必须是职业的、干练的。
2012年岁未,在“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嘹亮号角声中,荆视高层果断决策,推出首档大型人物纪实访谈栏目《荆州骄傲》,我受命任栏目制片人。
这一年,从共和国将军到两院院士,从经济学家到文体明星,从企业家到作家……因为我们的拜访和叩问,身处异乡的荆州儿女,打开了心灵深处对故土的珍藏:儿时的伙伴,亲人的感念,岁月的遗憾……这一切一切,都在镜头前,呈现得异常温情、鲜明、隽永。
这一程,十多万公里路,一百多个日夜,从岁暮天寒到赤日炎炎,我和伙伴们负重数百斤的设备,在北方的寒风中或南方的烈日下踽踽而行。我们不远千里,我们风雪兼程,只为带去根对绿叶的祝福,带回绿叶对根的情意。
有人曾说,我很幸运,记者这个职业,可以一生读人。我深以为然。正因为无数次与新闻人物面对面,节目所呈现出来的宽度和厚度,才远远超越我们的年龄与阅历。一名小女子,能将人世和书本对比阅读,两相参看,我很知足。在生如夏花的青春岁月,自由绽放在追逐新闻理想的路上,任时光流逝,初心不改。我愿一生记录,俯仰无愧。
用脚行动、用心感受
荆州电视台《瞧这一家子》栏目制片人田甜
四年前刚到《垄上行》,遇到栏目60分钟改版,没下过农村,也没有接触过农民的我,坐在办公室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的方案。领导敏锐看到我们这些城市来的小记者身上的毛病,出了“狠招”,安排大家统统到农村去和农民结亲戚。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了一个农民,松滋新江口镇西流村的果农莫沧海。我到他家里去过四次拍节目,他来荆州找过我四、五次,过年聚了两次,平均每个月要打一次电话。他就是我的农民亲戚,从见面时的少言寡语到后来的真诚交流,通过《垄上行》的帮助莫师傅提高了农技水平,拓展了果园规模,提高了家庭收入。今年夏天,他发彩信说今年种的桃花都开了,果园能多赚一万多块钱,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后来他报名当了垄上行的情报站长,报新闻线索,也在村里到处宣传垄上行,《垄上行》的收视率也节节攀升。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沙市女孩也对农民有了最质朴的感情,更弥补了城市人需要弥补的精神一课。《垄上行》的这种做法后来也成为湖北省“走 转 改”的先进典型,我真实真诚真情地写了一份总结,一气呵成,脑袋里充实着无数鲜活的事例,我也第一次感受到写总结的快感。
我觉得一个好的媒体就应该教会你正确的工作方式,那就是要鼓励青年记者沉到下面去,沉到火热的生活当中去,用脚行动、用心感受,才能有好的作品。用更准确、更官方的说法,那就是文件中经常出现的“三贴近”和“走转改”,而在垄上的岁月,让我感受到了这几个字在田间地头生动跳跃的温度和生机。当然,一个优秀的媒体,不仅要教会你专业知识,更要播撒信念,传递正能量。
百姓装在心间 汗水洒在基层
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副主任 刘侃
作为一名记者,我努力践行新闻报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始终坚持穿行于荆州的大街小巷和广袤的农村田野上。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策划、组织并完成了奥运火炬荆州传递、汉宜铁路通车、人水和谐看荆州等一系列重大主题活动的宣传直播报道。10年来,所采写的新闻稿件多次获湖北新闻奖、湖北广播电视节目奖等。
作为一名记者,我始终把关注民生民情,反映老百姓心声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2012年10月,有听众拨打新闻热线,反映荆州区纪南镇董场村渔民养殖的胡子鲶无人问津,接到这一线索,我深入到董场村了解实际情况。由于当时即将进入冬季,如果不将胡子鲶及时销售出去,这些胡子鲶都将被冻死,养殖户一年的辛苦付出将全部白费。采访到这些第一手信息后,我迅速深入到荆州市的几个主要水产批发市场,联系水产批发商前往董场村收购胡子鲶,在一个星期内解决了当地养殖户的燃眉之急,帮助董场村渔民销售胡子鲶1万多斤。在这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当记者的价值和帮助老百姓的快乐。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记者,要始终把百姓装在心间,把汗水洒在基层,要坚持扑下身子行走大地,深入到新闻现场、深入到百姓当中,认真倾听百姓呼声,帮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或得到丰厚回报而报道新闻,而要坚持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比新闻职业任务更加重要。
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监利县新闻中心编辑部主任程正华
在新闻采访的路上行走了七年后,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切身的体验,这个职业在它所有鲜亮的外表下,最真实的内涵,用一个最通俗的词来概括,就是“责任”。 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作为新闻人,及时报道民情,是我的职责;记录现场实情,连夜写稿报道,是我的使命。
2008年全国“两会”前夕,我精心策划了监利小学生王孝进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感谢信,托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华带到北京全国人大会呈给温总理的新闻“精品”。3月8日中午,在北京开人大会的朱建华代表第一时间给我来电说温总理已回信,罗清泉书记和李鸿忠省长均作批示。得到消息后,我在县城等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菁菁一行,当他们驱车赶到监利县城区后,已是夜晚10点半钟。于是,我们马不停蹄到福田寺镇王孝进家进行采访,王孝进和他打零工的父亲相依为命住在一栋旧瓦房里,去的时候已是夜晚11点多了,父子俩正在休息,他们敲开门后,让他们父子俩和湖北日报记者唐晓安进行了电话连线。
第二天,《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和《湖北之声》全省新闻联播予以了报道。温总理给监利贫困学生王孝进的回信经新华网、湖北日报等媒体跟进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一名长期奔走在基层的新闻记者,我的新闻生命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做一名党和人民称心的新闻工作者为己任。在记者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勤奋工作,奋勇当先,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为唱响监利品牌、打造监利名片、扮靓监利形象,促进监利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新闻人的力量。”
在追求新闻理想的道路上成长
荆州新闻网新闻副总监 李凌云
2009年春天,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怀揣着梦想,来到荆州新闻网。五年的时间,1800多个日夜,新闻网从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犹如蝴蝶般完成一次次华丽蜕变。而我也在追求新闻理想的道路上,与它一起成长。一路走来,有快乐,有辛酸,有欢笑,有泪水,而更多的则是感动。
感动,不仅是被身边人,更多的则是被采访对象。2009年2月,我接到一个爆料电话:“我的女儿被网友骗走了,你们帮帮我,找回我的女儿吧!”电话那端传来一阵哽咽声。女士告诉我,她叫曾凡芬,家住江陵县郝穴镇新跃村八组,她的女儿雷悦正月十五过后跟随男友去了浙江做生意,之后再也没了音讯。
一想到曾妈妈每天以泪洗面,家里还有个傻儿子需要人照顾,我真心不忍,于是我尝试着通过网友的力量来寻找,当天荆州新闻网以大头条报道了《荆州花季少女被网友骗到浙江 寻求热心网友帮助》的新闻,受到关注。许多大型论坛、社区转发了该报道,也引起了浙江当地媒体的关注。随后,荆州与钱江两地媒体联手,最终找到荆州女孩雷悦。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网友的力量是强大的,媒体的力量也是强大的。
我始终认为我是幸运的,以自己热爱的工作为职业,见证并记录着世间的美好与温情。作为一名与640万荆州人民脉搏一起跳动的记者,我有幸见证了荆州近年来跨越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将用笔和键盘记录下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正在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美丽荆州”所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
在采访路上体验建设者的价值
楚网编辑部记者、编辑黄思明
学生时代,记者对我而言是自由、个性、神气的代名词。然而,在新闻采访的路上行走了三年之后,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切身的体验,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参与火热的社会中的建设者,记者只有植根于基层,融入到群众之中,践行建设者角色,才能无愧于记者这一神圣称号。
时光回溯到今年7月上旬,一位江陵赵桥村的农民在微博上向楚网求助,说他们村种的“黑包公”西瓜卖不出去,西瓜种植收入占他们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当时得知情况后,就恨不得立刻奔到田里,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但这种冲动冷静下来,让我安静的思考楚网应该如何介入,我们怎样才能帮瓜农卖出更多西瓜?
第二天,我和同事们便赶到江陵赵桥村查看瓜地情况,一位瓜农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这是我家今年全部的收成啊!”,就说了这一句,她就哭起来。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帮助他们。
回来后,我们加班加点赶稿忙到凌晨一两点,还帮忙寻找爱心单位、爱心商家、爱心市民,甚至和同事们走进超市帮忙吆喝售卖西瓜。半个月的努力,赵桥村30万斤西瓜售罄,十几名瓜农自发为楚网赠送锦旗表示感谢。这次的采访,让我得到的不仅是业务上的历练,更是情感上的震撼、精神上的升华。
记者就是在最平常的整理新闻线索、采访、写稿和编辑的过程中,发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而正能量是一根接力棒,从老百姓手中传到记者手中,通过媒体,再由记者传递到每一个受众手里。这根接力棒,能让每一个网友都能体会到楚网的爱和温暖,让每一个网友用这种爱和温暖去生活、去建设我们的美丽荆州。
把握脉搏 坚守责任
江汉商报机动部主任 张明金
辛苦中感受责任,笔触下守望道义。回首6年的记者生涯,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危险,都化为点点思绪出现在脑海里。
“发现一个皮蛋作坊”,去年夏天,接到这条线索后,我和平时一样异常兴奋,因在此之前,我通过暗访调查,并配合相关部门端掉了豆制品、洗洁精等数十个无证作坊。
刚到门口,一名男子有些谨慎,我以一句“酒店的,来搞批发”成功的通过第一关。作坊内摆放着近百箱成品皮蛋,一名头戴棉帽的妇女正在点数。大热天怎么戴着棉帽?很奇怪,但我当时并没多问。妇女对我毫无防备之心,还带我参观介绍了整个生产流程。
我发现,这家作坊所有的工序都是传统的工艺,并没有像之前那些作坊添加化学原料,唯一的问题就是无证。
也许是出于信任,或急于销售产品,这名妇女和我拉起了家常,在突然摘下头上棉帽的那一刻,我呆了,竟然是光头。妇女说,她患了癌症,因没钱化疗才开了这家作坊,等到10月份就不做了,孩子都劝她安心治病。“不是不想办证,而是办了很多次都办不下来。”
当时的我,有点不知所措,我该报道吗?该怎么报道?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沉默,这也是我做暗访调查稿件以来,第一次“心软”。
同年10月13日,我再次前往这个作坊,只有一男子守着空房,“前几天就搬了,老板治病去了”、“现在情况还蛮好”,听到这几句话,我心中有些庆幸,庆幸当初的选择。
在和不少新闻界前辈交流中,他们对我的沉默表示赞同,新闻以人为本,好的新闻应该是带着温度的,这种温度不是来自华丽的辞藻,动情的陈述,而是人文关怀。好的记者,应该用真心真情融入群众之中,触摸百姓的脉搏,倾听民众的诉求,感知社会的冷暖。
新闻工作依旧青春正好
楚天民报社会部副主任、记者王静
从2007年到荆州媒体工作,已经6年多了。6年一瞬间,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和采编工作相伴,虽没骄人的成绩,但充实而快乐。
2007年一次采访非法土法炼油厂,是最难忘的一次采访。接到群众举报,我和一位同事立即到荆州区纪南镇调查,纪南雨台中学1800名学生用一双双清澈的充满渴望的眼睛看着我们,随后他们给市长写了一封信,请我们带给市长。调查才知,他们每天生活在毒气中,甚至喝的水都要靠买纯净水。我和同事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后来一个星期,我们在荆州和纪南镇两地往返调查,与荆州区、市政府联系沟通,其中,还险些被炼油厂老板报复,但我们还是连续刊发了5期整版报道。后来,此事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亲自签批,一定要彻查此事。再后来,相关部门督促下,终于将这非法土法炼油厂关闭了。
前几天,一位远在天津读研究生的学生发来短信:“王姐,祝你节日快乐。”我才想起,她是我几年前顶着烈日采访报道的贫困生,如今,她已成大姑娘,成绩不错。她说,依然记得帮助过我的人,希望你幸福。我想,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几年后他们仍然记得我,这就足矣。
有人问我,做新闻累吗?我说也会累。但采访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若你是流动摊贩,你最想要什么?你是老师,最希望看到什么?你是来荆投资的企业老板,最希望地方怎么做?我想,我是新闻工作者,最想看到的就是,能将最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尽力帮助大家。所以,有时候当收到被采访对象一句问候的时候,看到他们宽慰的笑容的时候,我说,这一切是值得的,因为新闻工作依旧青春正好。